行业资讯 分类
留住手艺 传承匠心6688体育

  非遗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在宁夏,有着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非遗传承项目,它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培训、展示、销售等活动,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收,促进了共同富裕。

  宁夏98项非遗传承项目中,有58家非遗传承工坊具备带动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自治区认定了原州区六盘山抟土瓦塑、隆德县杨氏彩塑、魏氏砖雕,同心县尕妹子刺绣,红寺堡区赵秀兰刺绣编织,利通区巧儿刺绣和强家老醋坊等15家非遗就业工坊。非遗工坊在有效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非遗“扶志”“扶智”的积极作用。

  非遗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近日记者走进杨氏彩塑、魏氏砖雕、编结、工艺葫芦等非遗工坊进行采访。

  “这是我们最近新研发的一款八宝茶包装,杯式便携款。”近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晓虹在她新建的八宝茶文化传承基地向记者介绍时说。

  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杯身上,搭配红色古典人物图案,类似奶茶杯,却更显质感的八宝茶便携杯,很受消费者喜欢。记者看到,不少游客手捧一杯八宝茶,或三五成群闲聊,或参观基地内各类茶品。

  “古老不代表守旧,要想非遗的技艺、文化传承好,一定要让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刘晓虹说,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非遗,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让这些古老的文化技艺以更现代、更易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非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并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为了使传统八宝茶焕发生机,刘晓虹引入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组建研发团队,建设了标准化厂房。在传统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多种男女药食同源草本茶和健康快饮系列,开发了喜寿福禄礼品系列、旅游伴手礼系列、私人定制系列及节日礼品系列。“我们开发出的产品种类多达100余种。”刘晓虹说。

  今年,刘晓虹继2018年建成全国首家八宝茶文化体验馆后,又打造了集八宝茶文化保护、生产、教学、展示、体验、销售、研究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基地。目前,门店数量已达30余家,吸引全国百余家加盟代理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

  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的魏氏砖雕非遗展示馆内,砖雕的发簪、手串、摆件、茶具随处可见。“这些小玩意很受欢迎,这个荷花式样摆件,被银川的客人预订了;这套茶具还没完工,也被人预订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卜文俊告诉记者,砖雕原本主要用在古建筑屋顶上的雕花或者院墙里外的装饰。为了让它更亲民,卜文俊还把这项技艺用于文创产品。“我聘请了4名艺术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做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

  卜文俊的儿子和儿媳也加入了他的团队。年轻人的加入,让这项老手艺焕发出新光彩。“去年以来,我们先后购进了两台数控雕刻设备,产量得到很大提升。”卜文俊说,砖雕目前分为手工雕、机雕和翻制雕三类。手工雕售价高、效率低;翻制雕效率提升了,但产品较粗糙,售价低。“自从数控雕刻设备购进后,儿子和儿媳接手,雕刻一平方米用时不到20个小时,售价是翻制的五六倍。”卜文俊说,新设备带来了高产量,让他更有底气去开拓更大的市场。

  非遗传承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对此,年近七旬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编结代表性传承人刘亚明深有同感。“我目前有二三十个传承人,其中本科学历的传承人有六七名,博士研究生有两名。”刘亚明说,年轻人想法多、创意多,做出来的产品更符合当下流行需求。刘亚6688体育明说,非遗传承包括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承两个层面。只有让年轻人融入非遗传承,非遗文化才能有生命力。同时,刘亚明经常与专业设计师联手开发新产品,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推出的腰挂、项链、耳环、胸针等新产品颇受市场欢迎。“我的非遗产品不愁卖,目前我们在江西省、湖南省、贵阳市6688体育、广州市等省市都有经销商。”刘亚明说。

  今年,非遗传承人刘晓虹、卜文俊、刘亚明、陶瑞珍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

  截至目前,宁夏遴选认定了100名县级乡村工匠、50名自治区乡村工匠名师和10名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乡村工匠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达到20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翻模、采白、上色,在杨氏彩塑非遗工坊里,工人们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开展着工作。

  “村里有40多名村民在我这工作6688体育,小工一天130元,技工一天两三百元。”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杨贤雄说。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村民李西林在杨氏彩塑已经工作七八年了,每个月四五千元的收入让他很满足。“我常年在这里工作,老伴在村里的温棚打零工,我们俩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李西林说。每天坐在桌前调配各种染料,为泥塑进行彩绘,是李西林的主要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能糊口还是他的爱好。“一拿起彩绘笔,心就静下来了,我非常喜爱这份工作。”从最初对泥塑彩绘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游刃有余,从小工到技工,李西林现在已经是杨氏彩塑非遗工坊里的老师傅,靠手艺吃饭。

  脱贫户吴岁川目前还在学习阶段,虽然技艺不娴熟,但她和老伴一年在这里打零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她觉得已经很不错了。“这儿的活不累,不用在屋外头风吹日晒,每天在屋里给泥塑擦擦灰,家里地里的活儿也不耽误。”

  杨贤雄告诉记者,工坊里工作的村民大多五六十岁,都是没法出门打工的老、弱、妇等剩余劳动力。非遗工坊能让这些人不耽误家里农活的同时,还能靠打工挣点补贴,如果手艺学成,收入还会增加。

  在魏氏砖雕非遗工坊里,五六十岁的村民也是劳动主力。63岁的村民陈林正和其他村民把烧制好的砖往外拉。“我们这个岁数不好找工作,现在这份工作正适合,家门口干活,挣的钱没有额外支出,能存下来。”陈林在魏氏砖雕工作10余年了,雕刻、配料、烧窑等工艺大多都会,现在1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是我雕的花寿,用了一上午时间。”村民刘小霞给记者展示她的软雕作品,自豪又开心。跟着卜文俊学了两年,现在她也成了一名非遗传承人。“以前的祖训是‘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外’,从传承到我这一代,我对外放开了,只要有兴趣的人,我都愿意倾囊传授。一家人做不大,全村人一起做,才能有规模有效益。”卜文俊说,他现在有12名传承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村里的村民。除了带动村里三四十人就业增收外,卜文俊每年还会给村集体支付3万元工坊租赁费。

  2017年,为了帮助村民们致富增收,刘亚明受邀先后到闽宁镇原隆村多次举办培训班,为移民妇女教授编结钩织技能,培训共计2000余人次。许多人因此受益,改善了家庭生活,特别是妇女们有了经济来源,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村民李玉霞就是当年的学员之一,也是受益人之一。李玉霞肢体残疾,手脚不便。在接受培训前,她只能在家里做点家务活,其他工作因身体受限,没办法参加。“参加完培训后,我发现这个活我可以做,不用出门,两根手指头也能做,适合我。”手部残疾让李玉霞做活儿比一般人要慢很多,但她一有时间就做,一年总也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比起其他人,我挣得不多,但比以前一分钱挣不来,现在的状况已经很好了。有活儿干有钱挣,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也有意义有价值了。”李玉霞现在是刘亚明的传承人之一,区内各地有展会时,刘亚明就会带着李玉霞一起走出家门开眼界,见世面。

  李玉霞身体不便,刘亚明只能带着她在区内转。王淑琴却是跟着刘亚明去过甘肃、云南、四川等多个区外的地方。“我一个农村妇女从没想过能去那么远的地方,第一次坐飞机也是跟着刘老师。”王淑琴说。

  刘亚明觉得,扶贫扶志,想致富增收,思想观念要改变,所以她会尽最大可能带村里妇女出去见世面。现在王淑琴也是刘亚明的一名传承人,主要做满月活。“我做的满月活很抢手,一拿到市场很快就能卖完。今年端午节,我把做好的东西拿到银川卖,9天挣了1200元。”

  刘亚明开设了软陶制作、壁挂、西北刺绣、剪纸、编结、满月活、手鞠球等多种技艺的扶贫培训班,开启了非遗产品订单培训,让移民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我们现在开展的也算庭院经济的一种,村民们来我这儿领料回家做,做好了拿到我这儿领钱。做活的大约有100人,一年人工费用支出有20万元左右。”刘亚明说。

  自治区非遗传承人陶瑞珍成立了石嘴山市潮湖瑞宝工艺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葫芦种植、工艺品创作和稳定就业增收有机结合,开办葫芦种植、烫画葫芦制作等培训班,带领村里的妇女一起种葫芦、卖葫芦,带动周边280多名脱贫群众种植葫芦,年增收1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展示乡村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个性,增强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也有助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区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工坊管理办法》,从技能培训、工坊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非遗工坊的发展,鼓励支持将非遗传承人培育成乡村工匠名师(大师),既促进了非遗技艺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帮助群众学习传统技艺,也培育了乡村工匠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

  “乡村是非遗发展最好的土壤。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乡村挖掘能够成为他们支撑品牌的非遗文化,将非遗内涵挖掘得更深、传播得更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结合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实践基础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探索“非遗+帮扶车间+脱贫户”“非遗+工匠+品牌”等模式,建立非遗品牌带动车间发展,车间发展带动培育乡村工匠的“双带动”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非遗就业工坊逐步引导发展成为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对其带动能力强、就业人数多、示范效果好的工作室给予一次性奖励。

  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培育,我区打造了西吉绣女、隆德砖雕、杨氏彩塑、巴鸟麻编等一批叫得响的乡村工匠劳务品牌,带动相关从业人员40万余人,非遗工匠型劳务品牌成为激发创业活力、拉动就业增长、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群众增收、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优质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是大有作为。目前,非遗助推我区乡村振兴和发展的潜力还并未充分挖掘。”杨贤雄说,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推动非遗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可以把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也可以让非遗以更多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在乡村打造特色非遗小镇,引导不同非遗项目融合,如隆德县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可以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开发混搭型的文创产品,开展内容更为丰富的研学活动,为非遗项目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形成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兴旺,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有效途径。

  陶瑞珍说,非遗和乡村振兴是双向赋能的,非遗经济价值挖掘得越好,非遗发展得越好,它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会更加明显。所以应该探索让非遗和当地产业有效结合,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政府部门可以搭建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设计师等加强合作交流,打造符合当下消费需求的新品牌6688体育,支持非遗工坊从“小作坊”向“新工厂”转变,吸纳当地更多村民就近就业,创造“传帮带”的有益氛围和环境,让更多农户掌握一门技艺,能够靠技艺吃饭,让非遗最大限度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记者 智 慧 马照刚 张 涛)

  近年来,宁夏公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深化公共安全治理,依法严打突出违法犯罪,全面推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增效,持续开展规范执法“一提升两攻坚”行动,加快构建符合宁夏实战要求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提升警务实战本领,做强专业人才队伍,锻造了一支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的宁夏公安铁军。…

  人民网银川8月25日电 (记者梁宏鑫)记者从宁夏银川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获悉,综合前期降雨叠加风险,经会商研判,银川市决定于8月25日11时将银川市防汛应急响应由Ⅲ级提升至Ⅱ级。 按照要求,灵武市、兴庆区要明确坐镇指挥和一线指挥责任领导,全面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滚动会商研判、应急响应、临灾“叫应”、转移避险、指挥调度和抢险救援等各项工作。…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